清晨的南湾湖畔,薄雾轻漫万亩茶园,信阳毛尖的醇厚清香浸润着郝家冲村的街巷。这座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浉河港镇的小村庄,如今已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、河南省首批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。从传统茶村到乡村振兴样板,郝家冲村以茶为媒、以旅兴业,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,书写着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的时代答卷。 乡村振兴,产业是根基。郝家冲村的蝶变,始于对“茶”这一核心资源的深度盘活,更离不开村党组织引领下的干群同心。“以前住的是土坯房,靠种茶勉强糊口;如今开起农家乐,年收入超百万元。”说起变化,村民叶建晴感慨万千。2015年还是贫困户的他,在村党组织带领下,乘着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,将老屋改造成“叶毛家常菜”农家乐。
“党员带头修步道、清河道,村容村貌一天天变样,游客越来越多,旺季时一天能接待上百客人。”如今,叶建晴不仅农家乐生意红火,还借着客流量推销本地茶叶,年销干茶近千斤,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。
2013年在外经营茶庄的叶伟成效并不明显,2019年看到家乡通过环境整治焕新颜、游客渐成规模,他毅然带着妻子回乡创办“汐月坊”民宿。“村里路通了、灯亮了,环湖风光成了‘聚宝盆’。”叶伟的民宿依托区位优势,茶叶旺季日均接待游客70余人,年营业额达60余万元,还聘请村民务工,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。
郝家冲村通过党组织牵头改善人居环境、完善基础设施,已带动200余名村民吃上“旅游饭”,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,40余家农家乐、民宿星罗棋布,“家家有产业、户户能增收”的图景生动铺展。
“不搞大拆大建,留住乡土味;村民当主角,共建美好家。”浉河港镇郝家冲村党支部书记陈德介绍说,这是郝家冲村推进治理的核心理念。近年来,该村坚持“三个本地化”——保护本地特色、村民主导建设、就地取材利用,让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。
村民自发捐赠废旧瓦片、轮胎搭建景观,100余名群众投工投劳参与改造,3200米休闲便道、1750米河道护坡相继建成;通过“党员联户、干部包片”网格化管理,67名党员、14名村民组长包联全村667户,群众的烦心事有人管、难办事有人帮;“两山讲堂”既讲政策理论,又教实用技术,更成了收集民意的“直通车”。
2566万元打造的归拙园茶庄园,白墙黛瓦掩映在苍翠茶园间,不仅是集茶饮、住宿、研学于一体的综合体,更成了传承信阳毛尖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。“我们推行生态有机种植,沿用古法工艺炒制,通过‘非遗工坊’统一标准、统一销售,带动周边30户茶农增收20%。”园子主人崔跃堂说。
如今,文新茶村4A级景区与何家寨露营基地遥相呼应,归拙园等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红火经营,全村茶叶年产值达1.2亿元,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,茶旅融合的产业链条越拉越长。
“以前雨季出门蹚泥水,现在污水进了处理站,沟渠清得能见底;以前垃圾随处堆,现在专人清运,村容村貌像公园。”在郝家冲村“两山讲堂”前,村民陈大娘细数着身边的变化。
变化不止于“面子”,更在于“里子”。村里建成生态停车场破解停车难题,改造卫生厕所430户,清运垃圾30多吨;“郝享未来”小程序、“信服通”APP让民意表达更畅通,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0%;法治宣传、“三星文明户”“诚信商户”评选等活动持续开展,文明乡风浸润人心,村民精气神越来越足。
春赏茶香满园,夏观湖光山色,秋揽露营星空,冬品民俗暖意。如今的郝家冲村,已从“美丽乡村”迈向“和美乡村”。正如浉河港镇郝家冲村党支部书记陈德说:“乡村振兴,既要让游客来了不想走,更要让村民住着更幸福。郝家冲的实践证明,只要坚持党建引领、群众主体、产业为基,就能绘就人人向往的乡村新画卷。”
这座豫南茶村的蜕变,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——以治理创新激活内生动力,以产业融合拓宽致富路径,让乡村既有“颜值”更有“价值”,既留得住乡愁更看得见未来。